纪委
部门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从家风出发,表达我们这个时代——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齐鲁家风》


众所周知,作为儒学发源地、孔孟之乡,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齐鲁文化最高成就的儒学,在包容百家、不断调整和充实、修正自身以后,独步天下数千年,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齐鲁大地上的家风是齐鲁文化呈现形式与重要传承载体之一,是儒学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民间流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最为丰厚的基础。

以此为主题,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齐鲁家风》以齐鲁文化的内核为脉络,分为“诗书传家”、“孝义格天”、“诚信天下”、“德廉为本”、“家国情怀”、“和而不同”六集,展现了历史上与现实中的齐鲁家风,传达了齐鲁大地上美德山东的泱泱大风,可以说《齐鲁家风》穿越了三千年厚重文化,表达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该片近期已在山东卫视播出。

口角噙香的传家故事

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文化传统的古老家风,是这部纪录片面临的最直接课题。

到今天为止,许许多多的山东人会在新年时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齐鲁家风》就从诗书传家开始,从博大的齐鲁文化提炼出六个主题,把三千年来齐鲁大地上那些令人口角噙香的传家故事用镜头记录下来,再传播出去。诗书传家,把儒家思想是如何建构了千年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做了铺垫,从孔子世家对诗书的传承,到今天发生在齐鲁大地普通人的故事,梳理了三千年家风的脉络,这是《齐鲁家风》在影像史上的贡献。

比如孟母教子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风故事。孟母三迁以后,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比如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的一生,一半是在沙场、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中度过的。他以他的全部忠心献给了唐王朝,真正做了一位忠贞清廉的大臣。而另一半是在书斋中度过的,他钻研艺术、文学,酷爱书法,成就斐然。颜真卿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的五世孙。《颜氏家训》始终贯穿着儒学德教为先、为本、为重的思想,蕴涵了重人伦、行仁义、遵礼教、慎交游、倡忠诚等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颜氏家训》中的谆谆教诲,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对新时期齐鲁文化内涵的总结与诠释

片中所讲的邹平三德范村的张列才故事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耕读传家的故事。

自2013年以来,由一批学者教授组成济宁尼山圣源书院,坚持在周围的乡村进行乡村儒学实验。他们建立乡村儒学讲堂,形成了固定化、常态化和定期化的儒学讲堂制度,进行各种群众性的儒学教学活动,为乡村注入文化的生机与活力。颜炳罡等大学教授数年的乡村儒学建设工作的巨大价值在张列才故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济南商人刘丽华跨国经营故事、维和士兵张楠的故事给观者以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平年代的家国情怀一样的壮怀激烈,一样的铁马冰河。

张列才、刘丽华、张楠故事可以看作是当下泱泱齐鲁大风的代表,彰显了齐鲁文化的自信。齐鲁人民在不断的劳动和创造中对齐鲁文化注入了强大生命力,这部片子把平凡人的日常提炼出来,是对齐鲁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升华,是对新齐鲁文化内涵的总结与诠释,这是这部片子另一大贡献。

《齐鲁家风》从家风角度把贯穿古今的齐鲁文化梳理了一遍,脉络清晰,而且没有掉书袋,堆典故,特别是因了张列才、刘丽华等当代人故事的加入,而使其立足于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把家风传承与建设构筑在当下。从这个角度上讲,《齐鲁家风》在创作上实践了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今穿越说家风

张列才天天要走的三德范村的古道如今是乡村旅游的热点,二千多年前,孔子从鲁国到齐国,也许就从这条古道上经过,在朝阳或夕阳下,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为传播儒学奔波的身影。《齐鲁家风》采用的是古今穿越手法,是其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它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当代平凡人的生活勾连起来,家与国的情愫在文化历史的脉动中扑面而来。

叙事结构如同一部纪录片的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文化纪录片如何对大量的文化事实和文明碎片进行整合,使一个个承载着文化信息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出自身的文化蕴涵,在结构上进行整体的缜密安排,显得异常重要。

这部片子叙事手法上层层递进,时空转换自如,不论是递进还是转换都为一个目的服务,那就是在叙事过程中构建文化指向,换句话说这部片子梳理了通过家族家风代际传递的齐鲁文化传承,也诠释了新时代齐鲁文化的内涵。

大人物与普通人通过纪录片的讲述,经由儒家文化的传承竟然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更为重要的是,纪录片在客观上向观众传播了一种“大众史学”文化。的确,历史和文化并不只是统治者和英雄的历史和文化,历史和文化更是人民大众的历史和文化,这也正是这部大型人文纪录片的深层价值所在。(逄春阶 于岸青 大众日报7版)